2023年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精彩10篇

时间:2023-06-22 08:0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精彩10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精彩10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10篇《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篇一

“叮!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这是近期大热的电视节目《如果国国宝会说话》的开场白。这部由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制作的百集纪录片,每集重点讲述一件文武。不同于博物馆的平面展示,这档节目深入挖掘蕴藏在文武背后的深邃历史与精彩故事,用既专业严肃又不是活泼的解说词将一个个“大国重器”浓缩在五分钟的视频里。

当下,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时间越来越碎片化,很难有人可以坐在电视机前静下心来看较长的`纪录片。5分钟一集的《如果国宝会说话》就像打开了一条细细的门缝,让人能通过活泼生动的电视语言,利用哪怕乘公交车、坐地铁的闲暇片刻来一览文物的精彩,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创造。可谓是“是充电五分钟,穿越8000年”。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篇二

一个黑暗的背景下,闪烁着无数希望的曙光。每一颗都有人的无限幻想和无限希望。抬头仰望星空,这是第几次抬头?我忘了。

是谁第一次仰望?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六千六百年前,曾有人仰望这浩瀚星海。

那人早已不在了,但他的作品——人头壶还在。这陶承受住历史的打磨,穿越千年与我们相见。这个人头壶,它的脸像个婴儿,那么无暇,纯真。微微翘起的嘴唇增添了几分可爱。整个通体像个孕妇。我想,她孕育知识。因为世界各地的文化崛起,从人像陶开始。陶,这一伟大的发明,它让人类知道自己拥有创造的`非凡能力。可为什么要创造一个人面壶?若只是水壶,那这样子未免太奇怪。我想,那人也想到岁月变迁,自己终究会融入这泥土,不如就用这泥土捏一个自己,永恒的保存下去。

第一次在水中相遇自己,我竟然是这个样子。那么我为何是这样子?我又从何而来?一系列的问题不断被提出。于是,我们便脱颖而出。这一切都是这奇形怪状的人头壶引出的。

六千年过去了,村落变成国,符号变成了诗,呼唤变成了歌。无数问题的答案变成文化。这传承,需要我们去学习,发扬下去。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篇三

今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看了《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集。或许是天定的一样,我遇见了它。开始思考仰望的意义。

人头壶,一件稀世国宝。它是在6000至6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时被制造出来的。它的头微微仰起,好像在仰望着什么?是星空,还是其他的。它的制作者早已不知魂归何处,可它却保留下来。于今,依旧很清晰。它的嘴巴微微上翘,好像在笑。古代文化大多数从人像文化后开始快速发展的。,那么它到底想表达什么呢?这壶好像是一个很巧妙的陶器,既有女性美,也有童年的美,它好像是一个盛满感情的东西,有欢乐,有哀伤。先人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它的头微微仰起,仰望的如果是星空,那我们人类就该是世间万物中渺小的,不起眼的;如果是山,那我们人类就该是渺小,那海呢?

既然在仰望,那它会想些什么呢?是感叹我们的独一无二,还是渺小伟大,与万物相融相合,还是其他的呢?

它在仰望一件东西,它以后还会仰望着,但是一定是比它高的吗?显然不是,你想,即使它比我们小,但只要精神伟大,内涵丰富,那又算的了什么。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篇四

课堂上,我们看了《如果国宝会说话》这部纪录片。

人头壶,是远古时代最初的仰望。制作于六千至六千五百年前。它是用藤陶做的,这是人类第一次由无到有的实验创造。

它的嘴唇,微微翘起,像儿童纯真的。笑容。宽大浑圆的腹,隐喻女性的丰腴身材与生育机能。背后有一个圆形管道,是内注水的。当水从眼睛流出时,意喻着人孕育的最初痛苦。

它凝望着天空,使人们意识到自身能创造万物的非凡能力,从此开始了对自我的凝望。

我们凝望着最初的凝望,看着国家慢慢变强,对未来更是充满了无限的好奇与想象。愿后代人可以让我们国家不是一个国,而是一个玄灵大陆!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篇五

看完之后,被国宝的魅力深深震撼住了。虽然每集只有五分钟,但每集都有“质量保证”,文案精致优美,故事悠远动人。

从新石器时代到宋元明清,跨越了8000年的历史,在短短5分钟内,向我们讲述了它的前世今生。

《国宝》中的文案非常精彩,尤其是《青州龙兴寺佛像》片尾的那句话“我们哭着降临世界,却可以笑着走向永恒”,成为本季流行的解说词,触动了很多人的心。

别看文案“文绉绉”的,其实《如果国宝会说话》的解说词形式灵活多变,科普也不乏趣味性和观赏性。国宝第三季,结合前两季的。优势和补充动画、情节动画、声音塑造等待,让每一件文物都动起来。

当国宝有了生命,当它们都有了自己的生命“性格”和“萌点”,观众有沉浸式的体验。这种沉浸式体验和动态呈现是本季的亮点,堪称金字招牌!

虽然国宝不会说话,但由于它的出现,它的存在仍然让我们震惊,为古人的智慧感到骄傲,那段历史也完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篇六

第一次看大型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就被开篇的洛神赋图给震撼了。原本以为只有文字才能穿越古今,没想到画作艺术的魅力也一样可以。

这卷洛神赋图原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朝摹临,它的一笔一墨无不描绘得栩栩如生。

作为十大中国传世名画之一,在艺术的渲染之下,画中的洛神似乎有了一丝丝灵动。特别是纪录片里抑扬顿挫的讲解,似乎让我们看到了楚楚动人的`洛神,她那娇羞的脸庞,以及飘动着的长发,不禁让人心生情愫。

难怪对岸的曹植会被眼前的洛神给深深迷住,正如他所形容,“偏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又如云笼月,雪回风般朦胧”。

这也就有了后来他与洛神的凄婉的爱情故事。而这部画作正是还原了曹植所写的《洛神赋》。

如果没有唯美文字的解读,或许这卷洛神赋图只能静静地观赏。但因为有了这部大型纪录片独特的解读方式,让这幅佳作名画生动活现起来了。

随着画卷的一点点展开,我们似乎看到了那站在岸边的曹植,他的表情凝滞,一双秋水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向往。梳着高高的云髻,被风而起的衣带,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飘飘欲仙的来自天界之感。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对曹植的倾慕之情。

初见之后,虽与洛神有盟誓,但因人神殊途,曹植却陷入犹豫与狐疑。最终不奈缠绵悱恻的洛神,驾着六龙云车,在云端中渐去,而曹植逆流而上却追索不得,最后只能踏上归途。

看到这里,既为曹植与洛神的凄婉爱情叹息,不禁又感叹文字与画作艺术的魅力。

如果说国宝也能说话,或许我们能够理解到更多画作背后的奥秘!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篇七

《如果国宝会说话》从远古而来,走过龙飞凤舞,穿越彩陶青铜,终于来到魏晋隋唐。笔墨纸砚都已备好,书圣王羲之酒至微醺,提笔写下《兰亭序》;诗仙李白酣畅淋漓,开口咏出《将进酒》。

那是一个美学觉醒的时刻,一个文化融合的时代,飞天从恒河飘过黄河,回翔在敦煌壁画里;海伦踩着丝绸之路从爱琴海走进中国,栖息在一只鎏金银壶上;阿罗本从波斯来到长安,留下一座《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中华文明敞开胸襟,包容世界,渲染出缤纷的色彩,咏唱着自由的`歌吟。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篇八

喜闻《如果国宝会说话》荣获2018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优秀新媒体纪录片”,可喜可贺。打开《如果国宝会说话》的链接,重温精致、优雅、震撼、温暖的场景和画面,仍让人想一看再看,越看越喜欢。

从已经播出的两集作品来看,节目基本是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选择秦汉及之前各重要时期的一些代表性文物,通过高清的拍摄,精心的组织,生动的展示,富有浓郁人文气息的解读,多角度地展现文物自身的独特之处,并以简明扼要、富有诗意的语言揭示可能携带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要素。第一集中,6000至6500年前的仰韶红陶人头壶,首先映入眼帘,印象至深,随着壶身缓慢地转动,那微微扬起的头,孩童般的眼神,被誉为“人类最初的凝望”,当一滴“眼泪”由缓到急地滑过“脸面”,深深地触动我心。随后,贾胡仙鹤骨笛、仰韶陶鹰鼎、城子崖龙山蛋壳杯、凌家塘玉版玉龟、良渚玉琮、二里头镶嵌绿松石的铜牌饰、殷墟镶嵌绿松石的甲骨、后母戊鼎、妇好玉凤、鸮尊、利簋、何尊、玉组佩、三星堆青铜人像和青铜神树、太阳神鸟金箔、大克鼎、古滇国贮贝器、莲鹤方壶、曾侯乙尊盘、越王勾践剑、错金银铜板兆域图、虎符,以及第二集中战国时期的匈奴鹰顶金冠饰、嵌错宴乐水陆攻战纹壶、编钟、双头木雕镇墓兽、御龙帛画,秦时的彩绘跪射俑、铜车马、里耶秦简,西汉时的南越汉玉、霍去病墓石刻、长信宫灯、素沙单衣、二十八宿圆盘、圭表、象牙算筹、错金铜博山炉,还有东汉的击鼓说唱俑陶俑、铜奔马等,原本不那么熟悉甚至陌生的文物,随着精彩动听的解说,一件件优雅而有力量地呈现在眼前,或质朴简约,或精美繁复,或日常为用,或独特迷离,极具感染力。反复观之,愈加津津有味,所以笔者有一阵是逢人便推荐。

回顾之际,再次深切地感受到以下几点:

其一,一件件文物就是一个个“历史的真实”,是“彼时彼地”真实有力的见证;亦如一面面多棱的镜子,折射出不同时代、不同空间下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和文化创造的多元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自然人文信息。

无论是陶器、玉器、青铜器还是漆器、石刻、简牍、织锦,一件件不同材质的文物,都是基于自然之物的人文创造,其质、其型、其图、其文以及某些特殊的摆放或组合,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自然人文信息和独特的魅力。《如果国宝会说话》通过与之相关时空场景的模拟,丰富形态及其情景交融的展现,简洁有力的诗意表达,让这些文物似乎在人文与自然、历史与现代之间陡然“活”了起来,栩栩如生,丰富饱满。并引导观者去思索,这些文物出自何人之手,如何制造,为谁所有,如何得以保存或者发现,有何功能和意义,这些思考自然会深化我们对它们的认识,并探寻制作者、拥有者、使用者、发现者、保护者相关的更多历史线索或者文化意味。诸如,那些相对量大实用普遍存在的陶制品,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方式和工艺技能;那些相对稀有、造型独特的青铜器、玉器,反映了在古代国家治理“祀与戎”中的重要地位,或者在身份地位、修身养性中的象征意义;失蜡法、错金银、蛋壳杯等“黑科技”,展现了当时高超的生产技能和文化创造力。而同类文物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的诞生以及流变,彼此对照,也有助于了解彼此之间的异与同,交流与影响,继而更好地理解中华大地上文明发展的“满天星斗”和“多元一统”,甚至也会了解到世界其他地区同时代的相近技艺、创作与思考。如此,一件件文物,如同“一把把钥匙”,可以为我们打开一扇扇了解不同时期社会生产、生活、思想相关历史文化信息的大门;也像“一束束光亮”,可以更加清晰地看见祖先创造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诚如孙机先生在《孙机谈文物》(台北三民书局出版)后记中所言:

现今尊为“文物”者,在古代,多数曾经是日常生活用品,以其功能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有着自己的位置。若干重器和宝器,只不过是将这种属性加以强化和神话。从探讨文物固有的社会功能的观点出发,她们如同架设在时间隧道一端之大大小小的透镜,从中可以窥测到活的古史。倘使角度合宜,还能看见某些重大事件的细节、独特技艺的妙谛,和不因岁月流逝而消退的美的闪光。

其二,文物的`选择和文本制作既关注过去,讲解历史,又能由古及今,从今溯古,前呼后应,贯穿古今,在历史与当下及未来之间搭建更多的连接,极富启发性并能激发更多的想象力。

文物的选择和文本的制作既在于“用文物讲文化,用文物梳理文明”,也在于尽可能地通过“前世今生”的考察和解读,梳理发展演变的线索,揭示与千百年之后人们生活之间依然可能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再现“文明的发展脉络”。那些来自远古的物质性创造以及一些特殊的设计和意义的表达,可能距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甚至还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比如陶器、青铜、玉器、器乐、纺织品等,即使形态、技艺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依然能够从古今演变之中发现诸多的“历史的根脉”或者“未来的可能”。节目通过不同时期文物形态的对比、工艺仿制、动态模拟、数字化展示、研究阐释,更好地展示其间的关联和演变,拉近古今之间的距离。如此贯穿过去当下,甚至中外对比,讲述关于文物的“故事”,既有助于人们理解过往的历史和文化的演变,也有助于理解与之相关的天地万物之间的关联,甚至设身处地地去揣摩某些今人难以领会的神秘奥妙和精神世界,有助于探寻历史的源头和文脉的延续,并激发人们去思考更多的关联性议题。

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克罗齐(Bendetto Croce,1866-1952)提出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著名历史哲学思想,也许道理就在于此。在他看来,一般我们认为并非当代而属于“过去”的历史,只要它对于我们还真具有某种意义,还是鲜活而非空洞的,那么这种所谓的过去史实际上也就是当代史,和一般所谓当代史并没有什么区别;另外,他认为史料本身并不会说话,使史料发挥作用的只能是历史学家的学识水平,历史学家的学识水平越高,越具有创造性,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就越深刻。那些早已荣光消逝的古代文化创造,只要还存活在人们的思想、精神、著述之中,还影响着我们,就依然是存在于我们之间的。我想日后再有机会与这些文物相逢,一定不再一看而过,熟视无睹,而是会更多地在她身边停留,珍惜这美好的重逢。也许它们的身影和闪烁的光亮,还会与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创作与思考,再次相遇与相逢。那又何尝不是其生命的延续?

2010年,大英博物馆曾与BBC制作过一个叫“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的广播节目,从大英博物馆丰富的藏品中精选了100件最具代表性的藏品,旨在“从进化史、文明史的角度看人类发展的进程和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可谓心存宏愿。与之配套的书籍《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以及展览“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在世界范围内都颇具影响力,也已经在我国香港、北京、上海等地展出过。《假如国宝会说话》也是类似的作品,意在“重建一部基于物质遗存的中华文明史”,节目播出后从相关评论来看,社会反响也非常地热烈,其意义不言自喻。如同苗炜工作室对于《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的解读,亦“在文物和文本之间,科学与想象之间,相互配合,物提供问题,文本提供背景,科学提供解释,想象提供某种诗意的连接空间”。

其三,节目制作精彩,展示生动丰富,解说清新精到,可观性可读性都很强。

相对于厚重的科研著述,这样的节目可观性极强;相对于过于娱乐化的节目,又富有人文底蕴和学术研究的支撑,既不深奥,也不媚俗。一方面,借助于新型技术的应用和独具匠心的制作,有多方位动态的演示,有整体、局部或细节的呈现,有相关场景的模拟,有古今之间的关联示意,充分地展示了文物其形、像、声、音、图、文、意,使文物本体和相关信息更加清晰、生动、鲜活;另一方面,解读清新精到,意味深长的表述中夹杂着俏皮时尚的话语,有客观写实的描述,也有富有诗意的表述或想象,加之饱满动听的音质,徐徐道来,有助于从空间和心理上两个层面拉近文物与公众之间的距离,也有助于拓宽观者的知识、视野和思想。使得那些可能曾经“陌生”“高冷”的文物不再只是“冰冷”的“遗物”,而成了有“温度”的“生命”,从而有助于达到“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目标。

通过对一件件文物的解说,引导观者去观察、思考、对话,这是一个迷人的过程。也许还会在不经意之间,触动观者的内心,与其所思所想有所契合,或者有所启发,获得某些灵感。这样的观察和体验,可能会比在博物馆或者遗址地,更具“获得感”和“满足感”。观之,听之,思之,念之,爱之!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透过丰富多样的文物,我们可以回望久远的过去,看到丰富的表达和多元的创造,看到人们心智的成长,历史的演进,不同地域文明之间的异同,冲突与融合,感知“先人的智慧、历史的厚重、文明的深邃、妙绝的匠心”,进而激发我们去探寻、保护、传承和创新,更好地面对当下生活和共同的未来。期待更多精彩的内容面世,让一件件文物以另一种“生命的姿态”走近“寻常百姓家”,融入和丰富人们当下的生活,激活优秀的文化基因,滋养和陪伴我们更好地前行。

如果国宝会说话 篇九

如果国宝会说话,它一定会让你猜一猜它是什么。它长着厚厚的“香肠嘴”、朝天鼻、双眼皮,非常漂亮,它还是世界上唯一有笑肌,会微笑的动物。它既不是大熊猫,也不是斑马,其实它是和大熊猫一样的濒危动物——滇金丝猴。

最近云南省博物馆正在展出《消失中的世界——它们与我们的未来一一频危动物摄影展》,其中就有我们云南的雪山精灵滇金丝猴。

滇金丝猴生活在香格里拉的白马雪山上,去年,我去到了那里,在保护区里知道了很多滇金丝猴的故事。保护滇金丝猴的护林员叔叔们放弃城里的高工资,回到家乡,住在连张桌子都没有的旧房子里,还冒着生命危险去到有豹子出没的森林里工作。还记得当时我们问叔叔为什么要来照顾滇金丝猴,他腼腆地低着头笑着说:“我们很喜欢猴子,每天给他们喂松萝觉得很开心。”

和护林员叔叔聊天的那天晚上,有一作文吧位叔叔八点才从山上回到家,我们好奇地问他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他一边擦头上的汗一边说:“今天有一个滇金丝猴群跑散了,我追了好久才把它们追回来。”我们围坐在火炉旁,他一边吃着简单的饭菜,一边给我们讲保护滇金丝猴的故事。有一次,一只刚出生的小猴和家人被捕猎者追着到处奔逃,失散后的小猴后来就一直在护林员家里生活,怎么都不愿意回到猴群。小滇金丝猴很爱在人们身上爬来爬去,大家都很喜欢它。护林员叔叔说,等它再大一些,再送它回去。那天晚上,火光映在他的脸上,我看见了他那灿烂的笑容,突然觉得他是真的很爱小猴子的。

黑白色的滇金丝猴和千千万万的动植物生活在云南动植物王国。经过像护林员叔叔们一样的人们的保护,它们的数量已经从一百多只增长到现在的一千多只。如果它会说话,我想它一定会说:“我生活在云南真快乐!”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篇十

中华文明从来不存在于想象中,它存在于浩如烟海的典籍史册、瑰丽灿烂的诗词曲赋,存在于数量庞大的文物、优美绝伦的建筑,存在于这片广袤土地上,历代人们留下的难以计数的卓越创造中。一直到今天,这样的创造每天都在发生。

中华文明也存在于想象中。无数惊心的故事、动人的传说、绚烂的文字、美丽的图景,都散发着非凡的想象力。这些想象力,许多都凝固成了文物,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下来,成为时间的珍宝、文明的礼物留存给了我们。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一件件文物产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最早作为“鉴”的“镜”,在中国文化中有深沉的含义:它可以正衣冠、明得失、知兴替。

镜本身是观照自身的介质,也可以看成是通向另一时空的。入口。通过观照文物的本来面目,我们可以解读它的由来,通向文物曾经诞生、以及经历过的时空:无论是田园牧歌,还是战火乱离;无论是万里丝路,还是一隅书斋。三星堆青铜立像见证了一次盛大的典礼,青州龙兴寺佛造像经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宗教运动,唐代仕女俑曾在一个明媚的午后慵懒梳妆,青花釉里红盖罐把来自远方异域的矿石绽放成中华光芒。它的丰盈、沧桑、质朴、飞扬,每一个独特的品格都标记着它们在文明时空中的印迹,向我们传递着中华文明的信息。

作为影像记录和传达者,面对这些文物时,我们常常感受到难以言说的美,感受到难以言说的幸福。这些文物,它们的质地、造型、线条、色彩是重要的,因为这些要素,不仅构成了文物,也与我们的影像记录方式有关。但也是不重要的。

因为这些形态,和这些形态构成的形象、知识、经验、态度、明丽和淡雅、开怀与忧伤,已融入中国人的血液,铸入中国人的骨髓——他们,就是我们。

我们希望,以有温度的专业、有态度的知识、有情感的信息、有意思的叙事,回望、重建这些文物的影像,重新传递给中国人。我们在今天的文明时空中,深深感受到浩瀚中国,物华天宝;泱泱华夏,生生不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10篇《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推荐访问:观后感 国宝 会说话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精彩10篇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