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与出路:三江源国家公园从试点,设立到运行5篇

时间:2023-04-30 18:30:05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困难与出路:三江源国家公园从试点,设立到运行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规划

  (征求意见稿)

  2018年10月

  中咨集团生态技术研究所(北京)有限公司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1第一节

  规划背景

  ....................................................................................1第二节

  规划依据

  ....................................................................................2第三节

  三江源国家公园概述

  ................................................................5一、位置和范围..................................................................................5二、特色和价值..................................................................................6第四节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规划目标......................................................................................第五节

  与相关规划关系

  ......................................................................10第二章

  管理现状评估............................................................................11第一节

  管理目标

  ..................................................................................11第二节

  管理创新和成效

  ......................................................................11一、建立管理运行体制....................................................................12二、健全完善制度体系....................................................................13三、开展自然资源综合执法............................................................14四、创新生态管护公益岗位............................................................15第三节

  存在问题和困难

  ......................................................................15一、体制机制仍未根本理顺............................................................15二、生态保护能力仍然薄弱............................................................16三、管理运行效率有待提升............................................................16第三章

  最严格的生态系统管理............................................................18第一节

  有效的空间管控

  ......................................................................18一、核心保育区................................................................................18二、生态保育修复区........................................................................19三、传统利用区................................................................................20四、二级功能分区............................................................................21第二节

  生态保护与修复

  ......................................................................21一、管理目标....................................................................................21二、管理措施....................................................................................21第三节

  生态监测评估

  ..........................................................................24一、管理目标....................................................................................25二、任务设计....................................................................................25三、管理措施....................................................................................25第四节

  环境综合整治

  ..........................................................................27一、管理目标....................................................................................27二、任务设计....................................................................................27三、管理措施....................................................................................27第四章

  支撑国家公园的活动管理........................................................29第一节

  社区管理

  ..................................................................................2一、管理目标....................................................................................29二、任务设计....................................................................................29三、管理措施....................................................................................29第二节

  科学研究

  ..................................................................................31一、管理目标....................................................................................31二、课题设计....................................................................................31三、管理措施....................................................................................32第三节

  志愿服务

  ..................................................................................34一、管理目标....................................................................................34二、任务设计....................................................................................34第四节

  交流合作

  ..................................................................................35一、管理目标....................................................................................35二、重点领域....................................................................................35三、管理措施....................................................................................36第五节

  公益岗位

  ..................................................................................36一、管理目标....................................................................................36二、管理措施....................................................................................38第六节

  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

  ..............................................................39一、管理目标....................................................................................39二、任务设计....................................................................................39三、管理措施....................................................................................39第七节

  产业发展和特许经营

  ..............................................................45一、管理目标....................................................................................45二、管理措施....................................................................................45第五章

  保障国家公园运行的管理........................................................49第一节

  管理能力建设

  ..........................................................................49一、管理目标....................................................................................49二、完善职能....................................................................................49三、人力资源....................................................................................51四、档案管理....................................................................................52五、信息管理....................................................................................53六、应急管理....................................................................................54七、宣传教育....................................................................................54第二节

  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

  ..............................................................55一、管理目标....................................................................................55二、任务设计....................................................................................55二、管理措施....................................................................................55第三节

  强化巡护和依法监督

  ..............................................................57一、管理目标....................................................................................57二、任务设计....................................................................................57三、管理措施....................................................................................57第六章

  资金管理....................................................................................60第一节

  建设工程投资估算

  ..................................................................6第二节

  运行管理经费测算

  ..................................................................60第三节

  资金筹措

  ..................................................................................61一、管理目标....................................................................................61二、任务设计....................................................................................62三、管理措施....................................................................................62第四节

  资金管理

  ..................................................................................64一、管理目标....................................................................................64二、任务设计....................................................................................64三、管理措施....................................................................................64第七章

  保障措施....................................................................................67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67第二节

  强化顶层设计

  ..........................................................................67第三节

  督查考核监督

  ..........................................................................6第一章

  总则

  第一节

  规划背景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下,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按照《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要求,组织编制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并于2018年1月经国务院同意由国家发展改革发正式印发实施。《总体规划》要求建立三江源国家公园规划体系,由总体规划和生态保护、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产业发展和特许经营、社区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规划等5个专项规划组成。其中,总体规划是宏观层面指导国家公园建设空间布局的战略规划,专项规划根据总体规划落实具体建设任务和实施计划。作为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规划》(下称《管理规划》)在《总体规划》指导下编制,与其它专项规划紧密衔接,旨在从园区生态系统、人员活动、国家公园运行、资金等方面提出管理目标、任务及措施,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保护、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据。

  第二节

  规划依据

  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二、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发〔2015〕12号);

  三、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的通知;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年3月16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五、中办

  国办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中办发〔2017〕55号);

  六、《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

  七、《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16-2025)》(发改社会〔2018〕64号);

  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1号);

  九、中共青海省委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海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

  十、中共青海省委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实施意见;

  十一、青海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的部署意见;

  十二、《可可西里世界遗产地总体规划》。十三、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四、中共青海省委办公厅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机构设置方案》的通知;

  十五、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发改地区〔2018〕41号);

  十六、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

  十七、《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黄河源园区实施方案》(青海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办公室、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筹)印发);

  十八、《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长江源园区实施方案》(青海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办公室、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筹)印发);

  十九、《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澜沧江源园区实施方案》(青海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办公室、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筹)印发);

  二十、《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青海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于2017年6月2日通过,于8月1日起施行);

  二十一、《青海省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预算管理办法(试行)》;

  二十二、《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

  二十三、《三江源国家公园访客管理办法(试行)》;

  二十四、《三江源国家公园国际合作交流管理办法(试行)》;

  二十五、《三江源国家公园开展科研科普活动管理办法(试行)》;

  二十六、《三江源国家公园社会捐赠管理办法(试行)》;

  二十七、《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公益岗位管理办法(试行)》;

  二十八、《三江源国家公园经营性项目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试行)》;

  二十九、《三江源国家公园项目投资管理办法(试行)》;

  三十、《三江源国家公园志愿者服务管理办法(试行)》。

  第三节

  三江源国家公园概述

  一、位置和范围

  三江源国家公园包括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3个园区,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位于东经89°50"57"—99°14"57",北纬32°22"36"—36°47"53",其中:长江源园区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曲麻莱县,介于东经89°50"57"—95°18"51",北纬33°9"5"—36°47"53",园区总面积9.03万平方公里,包括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索加—曲麻河保护分区,涉及治多县的索加乡和扎河乡、曲麻莱县的曲麻河乡和叶格乡,共15个行政村。

  黄河源园区位于果洛州玛多县境内,介于东经97°1"20"—99°14"57",北纬33°55"5"—35°28"15",园区总面积1.91万平方公里,包括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扎陵湖—鄂陵湖和星星海2个保护分区,涉及玛多县的黄河乡、扎陵湖乡和玛查理镇,共19个行政村。

  澜沧江源园区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介于东经93°38"24"—95°55"40",北纬32°22"36"—33°56"6",与长江源园区接壤,园区总面积1.37万平方公里,包括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果宗木查、昂赛2个保护分区,涉及杂多县的莫云、查旦、扎青、阿多和昂赛乡,共19个行政村。

  二、特色和价值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的美誉,三江源国家公园是三江源的核心,是“中华水塔”的塔尖,是展现三江源自然之美和悠久文化的窗口,其特色和价值体现如下:

  (一)面积大且海拔高。

  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总面积达12.31万km2,平均海拔在4500m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国家公园。

  (二)自然禀赋得天独厚。

  这里雪峰、冰川、湖泊、湿地、峡谷、河流遍布,是湖泊和湿地的王国;这里昆仑、巴颜喀拉、阿尼玛卿、唐古拉等极地之山,构成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脊梁;这里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地处偏隅却感受世界的冷暖;这里是生长美丽风物的空气稀薄地带,领略与平原上不同的蓝天、白云、碧水;这里是高原动植物的天堂,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与世界著名国家公园相比较,三江源国家公园功能更多样、类型更齐全、结构更复杂,景观更丰富、更典型、更多彩。

  (三)生态系统独特多样。

  这里是地球上最年轻的地貌,孕育了以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为主体,高寒草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冰川雪山等并存的独特高原高寒复合生态系统,形成了独特多样的生态位,孕育了特有的、丰富的生物种群,构成了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是中国以及东南亚的重要产水区、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全国乃至东南亚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世界高寒生物资源宝库,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四)生态文化深厚并世代传承。

  三江源国家公园原住民主要是藏族群众,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青藏高原,对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与自然资源的珍贵有着深切体验,形成了他们关于自然、人生的基本观念和生活方式,创造了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生态文化。三江源地区民族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藏文化、草原文化乃至昆仑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敬畏自然、敬畏生物的朴素生态理念世代相传,生生世世守望着这片土地,为子孙后代留下了最原始的风貌。在世代传承中不断赋予时代精神,与先进文化紧密结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与藏区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使其发扬光大,形成了典型的生态文化体系,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信念和文化传统得到弘扬。

  第四节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根据《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要

  求,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成果为基础,全面落实《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与生态保护、社区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特许经营、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专项规划紧密衔接,着力深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和改革,采取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执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标准,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实行最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构建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三江源特点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实现管理顺畅、有序、高效,为在三江源地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顶层设计引领。

  对于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党中央从顶层设计做出了全面部署,中央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制定了相关政策举措,必须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全面落实,保证规划与中央精神高度统一。

  (二)总体规划统筹。

  《总体规划》明确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宏观层面指导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空间布局的战略规划,专项规划以《总体规划》为框架,统筹落实具体建设任务和实施计划,确保目标统一、任务一致。

  (三)专项规划衔接。

  三江源国家公园的专项规划除管理规划外,还有生态保护、社区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特许经营、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四个专项规划,都要以《总体规划》为指导,规划间相互衔接,建设内容相互配套,避免相互矛盾和掣肘。

  (四)政策举措协调。

  为有序、有效推进我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建设,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青海省颁布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及十多项管理办法,对本规划具有指导作用,要注重落实和衔接,确保规划与政策相协调。

  三、规划目标

  (一)近期目标。

  到2020年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基本完成,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国家公园体制全面建立,法规和政策体系逐步完善,资金筹措和管理体系基本健全,标准体系基本形成,生态保护更加严格,管理运行顺畅。

  (二)中期目标。

  到2025年,保护和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规划体系、政策体系、制度体系、标准体系、机构运行体系、人力资源体系、多元投入体系、科技支撑体系、监测评估考核体系、项目建设体系、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等基本形成,资金筹措和管理体系健全,生态保护成效显著,管理运行有序高效。

  (三)远期目标。

  到2035年,国家公园体制更加健全,保护管理效能明显提升,行政管理范围与生态系统相协调,建立起生态保护的典范;国家公园规划体系、政策体系、制度体系、标准体系、机构运行体系、人力资源体系、多元投入体系、科技支撑体系、监测评估考核体系、项目建设体系、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全面建立,成为体制机制创新的典范。

  第五节

  与相关规划关系

  管理规划是三江源国家公园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以《总体规划》为指导,与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产业和特许经营、社区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共同组成完善的规划体系,按照《总体规划》要求编制,并与其它四个专项规划紧密衔接,采纳和归纳各专项规划的管理要求,并进一步明确总体管理规范,指导其它专项规划的实施,为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

  第二章

  管理现状评估

  第一节

  管理目标

  落实《总体规划》“采取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执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标准,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实行最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的要求,保护好自然景观和自然资源,传承弘扬生态文化,着力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加速构建绿色发展方式成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管理体制和治理现代化的三江源国家公园。

  第二节

  管理创新和成效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按照党中央要求部署,立足全国大局,大胆试、大胆创、自主改,在管理上作了大量探索创新和实践。主要通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以“解决‘九龙治水’和自然资源执法监管碎片化弊端,克服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权益不到位、政出多门和管理缺位、不到位的问题,实现国家公园范围内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两个统一行使’,建立‘一件事由一个部门来管’的权责边界清晰、所有权

  和监管权分离、地方政府和国家公园管理部门良性互动的新型保护地管理体制”,形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管理基础。

  一、建立管理运行体制

  (一)组建管理机构。

  一是组建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和三江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局(下称管理局),统一行使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管理局遵循事务全覆盖的原则,内设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生态保护、执法监督、规划与财务监审、宣传教育、政策法规处等职能处室,履行管理职能。

  二是按“一园三区”布局,分别整合治多县、曲麻莱县和玛多县、杂多县政府涉及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相关部门职责,设立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委员会。长江源管委会下设治多、曲麻莱和可可西里三个管理处,管委会(管理处)加挂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分局的牌子。分别整合四县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的单位,设立生态保护站,为管委会下设机构,承担园区内外生态管护工作;国家公园范围内12个乡镇政府挂保护管理站牌子,增加国家公园相关管理职责。根据生态保护实际需要,适当布点设置新的保护管理站。

  三是结合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杂多、治多、曲麻莱、玛多四县政府机构同步完成大部门制改革。

  (二)明确权责。

  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资源所有权由中央政府直接行使,目前委托青海省政府代行。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为青海省政府派出机构,承担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区以及青海省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各类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职责。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农牧、林业、水利等部门,依法对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利用进行监督和指导。将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各类保护地的管理职责整合划入管理局,并在长江源园区管理委员会加挂青海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管理局牌子,在治多、曲麻莱、可可西里管理处,均加挂青海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管理分局牌子。

  (三)管理运行步入正轨。

  按照“编随职转,人随事走”的原则,从省、州、县相关机构现有编制中调整划转,落实机构编制人员和“三定”方案。在试点期间,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系统职责实行动态管理,不断优化调整,明确职能职责、工作流程、岗位标准,建立规范统一的内部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职业化管理队伍。管理运行经费包括基本预算和专项预算,中央财政通过现有渠道加大支持力度。

  二、健全完善制度体系

  加强立法工作,青海省人大常委会于2017年率先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国家公园法规—《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

  行)》,为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法律支撑。经青海省委省政府批准,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制定并印发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科研科普活动管理办法(试行)》《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公益岗位管理办法(试行)》《三江源国家公园经营性项目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试行)》《三江源国家公园项目投资管理办法(试行)》《三江源国家公园社会捐赠管理办法(试行)》《三江源国家公园志愿者管理办法(试行)》《三江源国家公园访客管理办法(试行)》《三江源国家公园国际交流合作管理办法(试行)》《三江源国家公园预算管理办法(试行)》《三江源国家公园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文件,初步建立起管理制度体系。

  三、开展自然资源综合执法

  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安局整体划归管理局,设立执法监督处。在现有职责基础上,将执法和案件查处权扩大到三江源国家公园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国土、环保、林业、农牧等自然资源刑事司法领域。加强派出所人员队伍和执法设施装备标准化建设。

  在玛多、杂多、治多、曲麻莱4县,分别整合森林公安、国土执法、环境执法、草原监理、渔政执法等自然资源执法机构,组建园区管委会资源环境执法局,实现辖区生态环境国土空间管制和自然资源资源的统一执法,积极探索自然资

  源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的高效联动,开展县域集中统一高效的自然资源综合执法。

  四、创新生态管护公益岗位

  按照中央精准脱贫和《试点方案》部署,创新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印发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实施方案。在原有林地、湿地单一生态管护岗位基础上,制定了园区综合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设置实施方案,按照精准脱贫的原则,优先聘用园区建档立卡贫困户,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按月发放报酬,年终进行考核,实行动态管理。同时,推进山水林草湖组织化管护、网格化巡查,组建了乡镇管护站、村级管护队和管护小分队,组织开展了马队和摩托车队远距离巡查管护。充分利用原来配发的流动帐篷及多媒体收视系统,构建远距离“点成线、网成面”的管护体系,使牧民逐步由草原利用者转变为生态管护者,促进人的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第三节

  存在问题和困难

  一、体制机制仍未根本理顺

  虽然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管理体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处于过渡时期,体制机制障碍未从根本上消除。一是与原管理体制的关系,特别是与行业管理部门间,虽然作了一定的职能划转,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由于职能落实不到位而造成的管理真空。二是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在县一级实行一

  套人马两块牌子,实行管理局与地方党委政府双重领导,但由于国家公园建设涉及多方利益格局调整,短时间内难以达到利益平衡,特别是国家公园与各州县管辖地域、管理权限分配等方面诉求不一,州县政府存在顾虑,甚至造成工作中的掣肘。三是与园区外的关系,当前国家公园周边区域加入国家公园的愿望比较迫切,究其原因主要是园区内外的政策不一所致,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红利带动效应还没能有效发挥。

  二、生态保护能力仍然薄弱

  一是生态保护缺乏长效的资金保障机制,国家公园财力严重不足,目前的实际投入支持难以满足国家公园的实际需求;二是地方相关执法力量、核查人员紧缺,信息平台建设专业人员严重不足,草原保护、动植物监测等专业技术人员更为匮乏,正常的管理运行受到影响;三是管护力量仍显薄弱,三江源地区地广人稀、基础设施滞后、信息化程度低,部分地区管护员人均管护面积过大,造成一些区域的管护空白。

  三、管理运行效率有待提升

  一是管理机构组建时间短、职能新,管理运行仍需磨合和探索。二是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但国家公园实行全新的管理体制,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管理办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逐步发挥高效的管理效能。三是人

  员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高层次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较为欠缺,需要不断培养和引进。

  第三章

  最严格的生态系统管理

  第一节

  有效的空间管控

  针对不同的功能分区,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要求,制定相应的生态保护措施,实现生态系统的原真完整保护。

  一、核心保育区

  (一)管理目标。

  1、保护原始的高寒沼泽、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荒漠生态系统,提高水源涵养功能;

  2、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物种和种群恢复,保护其关键栖息地的完整性,探索长效野生动物保护补偿制度;

  3、保护高原沼泽湖泊河网原始景观的自然原真性;

  4、保护冰川雪山及其独特的冰蚀景观,保护区域固态水源。

  (二)管控措施。

  1、实施河湖和湿地保护和封禁工程,确保河湖和湿地生态系统健康;

  2、全面禁止生产性畜牧活动;

  3、加强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监测,开展定期评价,探索有效的野生动物保护补偿制度;

  4、按照世界自然遗产的管控标准,严控人类活动,禁止新建与生态保护无关的所有人工设施;

  5、不设生态体验点,可依托生态监测点开展科研和环境教育活动;

  6、除必要巡护道路,不规划新建道路;

  7、实施冰川雪山区和高寒沼泽区封禁保护,严禁非科考以外的一切人为活动;

  8、加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

  二、生态保育修复区

  (一)管理目标。

  1、维护高寒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提高水源涵养功能;

  2、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物种,保持野生动物迁徙通道的完整性,在自然生态系统与交通能源通道之间形成保护缓冲带;

  3、自然修复为主,开展必要的人工干预,加快退化草地、沙化土地恢复,促使水土流失强度减弱。

  (二)管控措施。

  1、实施河湖和湿地封禁保护;

  2、执行严格的草畜平衡,实行季节性休牧和轮牧;

  3、开展重度退化草地及沙化土地治理,加强草原鼠虫害防治,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4、加强野生动物监测,实行野生动物保护和补偿制度;

  5、适度开展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活动,不得修建人工设施;

  6、除必要巡护道路,不规划新建道路;

  7、加强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开展沙化土地综合治理。

  三、传统利用区

  (一)管理目标。

  1、维持草畜平衡,人口与自然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2、适度开展生态体验,是生态文化展示和环境教育的重点区域;

  3、适度发展生态产业,社区和谐发展。

  (二)管控措施。

  1、实施湿地封禁保护,未经批准,不得开发利用水资源和河湖水域岸线;

  2、执行严格的草畜平衡,实行季节性休牧和轮牧;

  3、限定生态体验线路和区域,控制访客规模,严控建设用地;

  4、严禁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造成影响,加强生态监测和定期评估;

  5、特许开办牧家乐及文化和餐饮娱乐服务等,严格控制访客流量,访客按规划路线、指定区域开展相关活动;

  6、交通道路严格规划和施工,留足动物通道,及时生态恢复。

  四、二级功能分区

  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在生态保护专项规划中开展二级功能分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

  (一)坚持一级和二级功能分区管控对象、管控目标、管控措施相统一;

  (二)以自然资源本底评估为基础,充分掌握自然资源的分布、数量、等级和状况;

  (三)依据国家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要求,落实生态保护红线;

  (四)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乡建设用地进行严格管控;

  (五)针对重要自然资源管理目标制定经营管理方案,实现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有效管控;

  (六)在一级功能分区基础上细化到重要自然资源,提出保育措施,明确作业要求。

  第二节

  生态保护与修复

  一、管理目标

  (一)保护生态系统的原真完整性,保护重点野生动植物物种,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

  (二)保障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退化生态系统恢复。

  二、管理措施

  (一)高寒草甸与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保护。

  1、核心保育区不进行人工干预,维持自然状态,采取严格的封禁措施,除原有居民和经批准的巡护、科考外,禁止一切其它人类活动,逐步禁止生产性畜牧活动,逐步拆除围栏,拆除过程中及时采取恢复措施,避免破坏草场;

  2、生态保育修复区强化自然恢复,对难以自然恢复的,实施禁牧并有针对性的采取黑土滩治理、草地补播、草原鼠虫害综合防治等人工干预措施,待恢复后再开展休牧、轮牧形式的利用,加强严格保护;

  3、传统利用区严格落实草畜平衡政策,推广生态有机畜牧业,进一步减轻草原载畜压力,加快牧民转产转业,逐步减少人类活动。

  (二)河湖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

  1、对所有河湖和湿地生态系统实行严格保护,减少人类活动干扰;

  2、河湖维持其自然状态,社区附近的河湖,加强岸线保护,禁止捕鱼、采砂、擅自取水,禁止外来鱼苗放生;

  3、在核心保育区的沼泽湿地严格实施封禁,定期开展巡护,确保野生动物不受干扰;

  4、在生态保育修复区和传统利用区,严格实行草畜平衡,留出野生动物活动空间,禁止采集泥炭、擅自改变自然水系等活动;

  5、雪山冰川严格实施封禁保护,限制周边的人类生产经营活动,划定保护线,线内禁止除科考外的一切人类活动,加强对雪山冰川的监测和保护方法研究。

  (三)森林灌丛生态系统保护。

  1、维持自然的演替过程,对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全部实施封禁;

  2、保持雪豹、金钱豹、马麝、猞猁等重点保护动物的栖息地的完整性;

  3、建立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及防火应对机制;

  4、建设林木种苗基地,培育青藏高原林木特有种,保护园区特有林木物种。

  (四)荒漠生态系统保护。

  1、核心保育区不进行人工干预,维持自然状态,除经批准的巡护、科考外,禁止一切其它人类活动,特别是可可西里地区,要严格封禁,维持其原真完整的自然状态;

  2、生态保育修复区和传统利用区采取人工措施,加强植被保护,促进植被恢复,防止荒漠化土地进一步扩大。

  (五)野生动植物保护。

  1、园区内除经过管理局批准的科研标本采集之外,禁止狩猎、捕鱼、捡蛋掏窝、投毒及其他捕捉、伤害野生动物的活动,未经批准禁止采挖受保护的野生植物;

  2、核心保育区内逐步拆除网围栏,传统利用区在发展合作社的基础上优化网围栏布设;

  3、重点物种核心分布区以及繁殖区域内禁止工程建设,在重点保护物种繁殖期内限制游客进入繁殖地,在物种分布区内限制游客流量;

  4、在园区内进行针对野生动植物动物的科研监测,尤其着重对珍稀濒危物种的监测;

  5、建立野生动物救助机构,兼顾救助和防疫工作,不建设野生动物繁育机构,对于因自然原因而伤病弱的动物,尽量尊重自然规律,不进行干预;

  6、非自然灾害发生时,禁止对野生动物进行投食。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对非核心保育区内的藏羚等濒危物种进行适当投食;

  7、禁止引入外来物种或野生动物的人工繁育种进行观赏、展示等;

  8、未经批准,禁止开展各类放生活动;

  9、通过大型哺乳动物主要栖息地的公路应限速,并在公路旁设置警示牌;

  10、依法对野生动物造成的家畜等损失进行生态补偿;

  11、在重点物种分布区内的社区加强宣传和普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相关法律规定。

  第三节

  生态监测评估

  一、管理目标

  (一)建立覆盖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对园区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系统连续的监测;

  (二)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传输、预警服务、技术保障、评价服务系统,实现生态监测与评估信息资源共享;

  (三)完善生态状况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定期评估发布制度。

  二、任务设计

  (一)建立生态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

  (二)构建分层次长期监测地面站网体系;

  (三)强化遥感监测能力建设;

  (四)搭建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

  (五)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应用服务体系。

  三、管理措施

  (一)在现有生态监测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充实和完善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体系,建立并发布相应技术规范与标准;

  (二)在青海省生态监测网络基础上,构建“长期定位观测综合站-生态环境监测基础站-重点区域跟踪监测点”相结合、密度适宜、功能完善的长期监测地面站网体系;

  (三)建设高分遥感数据一站式服务能力,完善适应三江源国家公园环境特点和应用需求的红外、雷达、光学等多源协同遥感反演能力;

  (四)在重点区域、典型点位建设生态环境状况远程视频长期观测系统,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空中遥感监测能力;

  (五)形成基于15米分辨率数据的生态状况评价、基于米级分辨率数据的人类活动评价和区域自然资源与环境动态变化快速响应的环境遥感应用能力;

  (六)开展园区环境、生态与资源监测,对数据进行收集、管理与分析,公布监测信息与报告;

  (七)建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状况、结构、功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及生态修复成效等定期评估、发布制度及重大事项及时报告制度,开展气候变化响应研究,提高生态环境预警和评估能力;

  (八)在青海省生态监测网络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建设统一、规范、标准的国家公园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为生态环境管理、生态考核、转移支付绩效考核等提供有力支撑;

  (九)构建以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为核心平台、卫星通信链路和光纤传输链路结合、多部门联动、立足政府服务的国家公园生态环境数据服务云平台;

  (十)利用监测数据评估保护绩效,并以此为作为行政考核依据,对园区管理机构、人员进行绩效考核、离任审计和责任追究;

  (十一)强化科研监测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园区整体的监测水平,并为长期监测提供人才保障。

  第四节

  环境综合整治

  一、管理目标

  (一)提高园区内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水平;

  (二)降低各类工程建设对园区环境的影响;

  (三)对因工程建设而导致环境破坏、生态退化的区域进行修复。

  二、任务设计

  (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二)构建覆盖全面的垃圾收运体系;

  (三)推进矿产和小水电等退出及生态恢复。

  三、管理措施

  (一)制定《三江源国家公园垃圾管理方案》,对垃圾收集分类、收运储藏、气化处理和管理考核等做出全面的制度和技术设计;

  (二)国家公园内选点先行开展垃圾气化处理试点工作,待成熟后再在全园区内推广普及应用;

  (三)围绕农村和主要道路布局垃圾收集设施和环保厕所,加强管理;

  (四)国家公园范围内禁止遗留废弃包装物;

  (五)完善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制订三江源国家公园分散式污水处理适用工艺、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加快推广应用;

  (六)强化对各类必要的工程建设的环境管理,实行最严格的施工管理措施;

  (七)对历史遗留采矿迹地和村庄,以及其它工程的生态损害地进行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

  (八)除经批准的公益性地质调查活动外,全面禁止新的采矿权设置和商业性勘探,对已有矿业权开展评估,建立逐步、合理、依法退出机制;

  (九)建立水电站逐步拆除和退出机制,做好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

  第四章

  支撑国家公园的活动管理

  第一节

  社区管理

  一、管理目标

  (一)构建符合中国国情、表现青海特色、体现三江源特点、满足居民需要的社区发展模式;

  (二)展示游牧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

  (三)建立公园和社区的共建共享体系,引导社区参与公园的保护、建设和管理,让牧民充分享用国家公园的建设成果。

  二、任务设计

  (一)构建生态保护有效促进社区发展的模式;

  (二)构建社区支撑国家公园保护建设管理模式;

  (三)通过社区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三、管理措施

  (一)社区分类管理。

  1、打造一类、二类和三类三种形态的公园社区,执行不同的社区管理策略,由一类到三类根据社区规模和发展要求,进行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

  2、基于分类差别管理,加强社区引导调控,逐步建立三类社区—二类社区/一类社区—县城的社区体系,促进牧民聚居和转产转业,降低园区内人口压力,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二)引导价值取向。

  1、引导社区群众树立生态第一的观念,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和建设,促进从牧民向“园民”的转变,培养生态公民;

  2、加强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促进文化活态传承,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形成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点的社区价值取向和文化氛围;

  3、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等的结合,制定村规民约,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成立流动文化宣传队,推动传统文化宣传。

  (三)实现共建共享。

  1、通过工程建设劳务岗位和生态管护公益岗位鼓励社区参与共建共管,充分挖掘和运用千百年来牧民与大自然相处过程中形成民俗文化知识进行保护、建设和管理;

  2、通过社会服务公益岗位参与社区的自我建设和管理;发挥社区自治作用,参与社区环境、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社区产业等方面的管理;

  3、鼓励牧民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参与生态产业、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等方面的运营管理;

  4、加强政府信息公开、重大事项公示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社区居民意见采纳和反馈机制;

  5、建立社区扩大会议制度,对于公园生态保护、工程建设、产业发展等,积极征求社区的意见,引导社区参与重大事项决策;

  6、对于公园内的劳动服务机会、特许经营机会等,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公园社区牧民;

  7、快速推动区内发展绿色产业,改善市场环境,建立品牌并不断提高价值,给予社区发展绿色产业、提高经济收入的机会;

  8、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社区发展,让牧民可以享用更优质的社会服务。

  第二节

  科学研究

  一、管理目标

  (一)鼓励、支持和规范国家公园范围内的科研活动,促进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以及可持续利用;

  (二)运用先进技术和设施,集约建设“智慧国家公园”。

  二、课题设计

  (一)特殊生境下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典型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及机制、典型生态系统功能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响应和反馈;

  (二)特殊生境下生物多样性保育研究、高寒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技术、草地资源合理利用技术;

  (三)区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评估预警理论及方法、区域生态资产评估技术及生态补偿机制优化方案、生态适应性综合管理模式与调控方案、三江源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

  (四)社会事业和社区发展影响研究、访客行为及其对区域影响跟踪研究、建筑、交通等工程影响研究;

  (五)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响应和反馈机制、定量辨别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以及人工干预生态管理措施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适应对策与响应机制以及示范和推广机制、气候变化对三江源地区径流演变的影响和适应性对策。

  三、管理措施

  (一)加强科技支撑和管理。

  1、强化科研经费支持,加强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开展项目执行和管理成效评价,整合科研基础设施和资源,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和普及,发布《三江源国家公园科技计划指南》;

  2、建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中心,为国内外科技人员服务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搭建科研平台;

  3、鼓励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规划设计、科研监测、社区共建,依托科研院所、大学及智库组建专门科研机构;

  4、组建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专家库,调动和发挥专家学者咨询参谋作用,为国家公园建设与发展提供广泛技术和学术支撑;

  5、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专业人才培养,依托青海大学等高校培养国家公园适用专业技术人才,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6、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科技对外合作与交流;

  7、承担科研项目的单位,在国家公园内开展相关科研活动,应当向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备案;

  8、在国家公园内设立各类监测实验设施设备,建立科研站点,需向管理局提出申请并办理备案手续。管理局在收到科研活动申请后,五个工作日内应给予明确答复。

  9、经批准开展的科研活动,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严格按照允许的内容、期限、区域、路线开展活动,服从国家公园管理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10、科研活动涉及国家公园气象、水文、地理信息等相关内容的应注意保密,不得擅自公开。

  11、需要外籍人士进入国家公园内的,接待单位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报批。进入国家公园内的外籍人士,应遵守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公园相关规定。

  12、涉及国家公园的科研活动完成后,应当向管理局提交活动成果的有关副本。管理局依法保存和管理科研活动成果资料。

  13、管理局应在不得涉及国家机密、不侵犯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宣传科研活动成果,促进国家公园科研信息共享。

  (二)建设智慧国家公园。

  1、制定智慧国家公园建设实施方案,通过“互联网+”和立体化感知、大数据决策、协同化办公、云信息服务等技术,建立较为完善并与城镇共享的信息基础设施;

  2、利用可视化管理与智能应用平台和空间地理信息,实现国家公园的智能化、信息化、精细化管理,为公众参与提供方便。

  第三节

  志愿服务

  一、管理目标

  (一)吸纳社会各界人士参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志愿服务;

  (二)维护志愿者合法权益,保护志愿者服务动机和工作热情;

  (三)确保志愿活动有序进行。

  二、任务设计

  搭建志愿服务管理平台,开展对志愿服务的全周期管理。三、管理措施

  (一)管理局系统各级部门共同组成三江源国家公园志愿者服务委员会,负责志愿者录用、管理和服务;

  (二)服务委员会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官方网站和相关媒体发布志愿者需求信息,并公布录用结果;

  (三)管理局与志愿者签订服务协议书,明确服务内容、方式、时间和有关权责;

  (四)为志愿者提供相关法律法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对志愿者服务进行考核评价,并给予适当奖励;

  (五)管理志愿者行为,对违法、违规等行为,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罚。

  第四节

  交流合作

  一、管理目标

  (一)加强与国内外其它国家公园、保护地及其主管部门、相关研究机构、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等单位的交流合作;

  (二)扩大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影响力。

  二、重点领域

  (一)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和修复关键技术攻关、集成和示范推广的交流与合作;

  (二)国家公园生态监测、气候变化应对、碳交易等前沿领域研究;

  (三)国家公园绿色发展、生态评估、社会治理、人文与生态文化保护等研究;

  (四)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省份协同保护三江源。

  三、管理措施

  (一)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国家公园建设有关学术会议、访问等;

  (二)邀请国内外国家公园有关人员等来园区开展合作、研究、讲学等;

  (三)参与国内外重大合作项目,联合承担国家公园相关科研课题,联合开展生态体验、环境教育活动等;

  (四)联合举办国家公园国际论坛;

  (五)建立姊妹公园、城市关系,开展管理人员的交流、学习、培训,共同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

  (六)合作交流形成的研究成果、监测数据、知识产权等由合作双方共同拥有,并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完整存档;

  (七)合作双方应该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公园管理制度。

  第五节

  公益岗位

  一、管理目标

  (一)不断壮大生态管护公益岗位队伍,形成点成线、网成面的组织化巡查、网格化管护机制和覆盖全省的管护队伍;

  (二)完善生态管护管理制度,确保生态管护员的聘用、管理等工作有序开展,提高生态管护水平。

  二、管理措施

  (一)公益岗位主要职责。

  岗位主要职责包括,对园区内的湿地、河源水源地、林地、草地、野生动物等资源进行日常巡护;协助核定载畜量;森林草原火情监测及火灾扑救;配合管理局有关部门按照要求开展工作;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发现、报告并制止非法改变土地用途、破坏公园设施设备、破坏自然资源等行为。

  (二)生态管护员聘用及管理。

  1、生态管护员队伍实行两级管理,按照乡设管护站、村设管护组的生态管护员队伍组建;

  2、管护员应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包括遵纪守法、热爱生态、责任心强、熟悉当地情况、能进行文字记录、具备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身体状况良好等;

  3、管护员聘用由个人提出管护员的申请,经村民大会讨论及公示后确定,签订年度聘用合同,根据年度考核结果确定是否续聘;

  4、生态管护层层落实管护责任制,管委会与乡级管护站、乡级管护站与村级管护组分别签订管护责任协议书,明确管护职责及奖惩事项;

  5、管委会应当定期巡查、指导、监督,并开展业务培训。

  (三)生态管护员绩效考核。

  1、制定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绩效考核办法,每年年底统一考核,考核合格的,全部兑现绩效工资;

  2、考核不合格的,其绩效工资不予兑现,并解除聘用合同。凡考核不合格生态管护员扣留的绩效工资,由村委会综合评定,经乡生态管护站审核后奖励给工作突出、职责履行好的管护员。

  第六节

  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

  一、管理目标

  (一)通过生态示范、自然体验等方式,唤起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二)引导体验者理解三江源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从单一旅游需求上升为生态伦理教育、生态保护体验。

  二、任务设计

  (一)提出生态体验点的体验内容;

  (二)提出环境教育点的教育内容;

  (三)构建访客管理系统。

  三、管理措施

  (一)生态体验管理。

  1、明确生态体验活动边界

  ——严格遵照功能区划及其管控要求确定生态体验活动边界;

  ——人员活动边界主要位于传统利用区的生态体验点、社区、监测设施及其必经线路;

  ——在严格论证和科学设计的基础上,允许进入生态保育修复区;

  ——在严格限制、从严审批的前提下,通过审批后可进入核心保育区,依托生态监测点开展以科研和环境教育为主要目的的生态体验;

  ——严格限制设施建设,杜绝人为损坏自然环境,核心保育区禁止新建与生态保护无关的所有人工设施;

  ——生态保育修复区在严格论证和科学设计的基础上,可配备必要的进入设施和安全设施;

  ——传统利用区可依托社区、居民点和监测设施等提供必要的服务;

  ——公园外支撑服务区域可建设必要的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接待服务基地;

  ——根据不同体验点的体验机会,对体验项目进行分类,制定多类体验项目。

  2、设备设施日常管理

  ——安排专人负责场地设备设施的日常营运;

  ——对解说手册、急救包、厕纸等易耗物品及时进行补充替换,对体验点废弃物及时收集清理;

  ——定期检查设备设施运行情况,将受损设备及时运回支撑服务区或其它指定地点进行修理;

  ——结合政策动态、教育项目、重大节庆等对宣传展板、展品等设施进行更新。

  3、访客管理

  ——以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环境容量为依据,对访客实行限额管理和提前预约制度,未提前预约的个人和团体,原则上不予接待;

  ——根据访客的多元化诉求,划分多种访客类型,为不同的访客设置针对性的生态体验方案,推出不同体验线路;

  ——定期对国家公园访客承载力进行模型评估,确定不同季节国家公园访客日最大接待限额、各生态体验点最大人流限额、车流限额等;

  ——外籍人士进入三江源国家公园,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报批,并自觉遵守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公园相关规定;

  ——入园车辆需随访客预约一并登记,上报计划行驶线路,预约体验点停车位,签署相关协议,避免车辆行驶碾压对国家公园地表植被和野生动物造成影响;

  ——鼓励采用二维码等无纸化凭证,在快捷验票的同时,方便自动记录访客入园信息,从而实时完成入园人数、来源地、峰谷期等统计判别;

  ——入园前对访客开展国家公园相关法律法规培训,签署协议书,规范自身行为,建立访客行为征信和奖惩制度;

  ——访客活动应局限于三江源国家公园指定的区域、路线、时间、项目,以生态保护为最高目标,爱护园区内的生态资源、环境,遵章守纪,文明访问;

  ——严禁破坏国家公园资源、环境、景观等,严禁野外用火、野炊、偷盗捕猎等行为,保护国家公园生态平衡;

  ——自驾访客进入三江源国家公园,须严格遵守国家公园对自驾车辆、行驶路线的有关规定;

  ——进入三江源国家公园进行科研科普活动的访客,须按照三江源国家公园开展科研科普活动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划定生态体验点建设控制线,严格规范访客活动路线和活动空间,完善道路交通标志、指示标识牌等道路标识系统;

  ——实时发布园区体验线路、时间、园区内的访客动态数据、园区监测影像、交通状况、天气情况、安全状况、周边交通食宿等信息,有效引导和控制访客流量,实现园区智慧化管理;

  ——访客过多的生态体验点轮流开放,科学休养生息,促进生态恢复;

  ——加强访客应急管理,包括高原疾病、突发气象灾害其它突发事件,制定针对性措施,配备必要设施;

  ——发挥原住民的力量,引导牧民参与访客管理。

  (二)环境教育管理。

  1、主要内容和形式

  ——包括生态伦理教育、生态科普教育、国家公园常识教育、法律法规政策教育等方面,全面提升访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力争访客在离开三江源时“懂生态知识,晓科学思维,爱大美江源”,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根据“通过解说而了解,通过了解而欣赏,通过欣赏而保护”的理念,构建以解说为主,非人员解说、教育项目和特殊活动等多种方式并存的环境教育方法体系,提高环境教育成效。

  2、环境教育对象

  环境教育对象应涵盖园区内外不同类型的受众,包括社会公众、园区访客、当地牧民、学龄前儿童与中小学生,以及管理人员等。

  3、人员管理

  ——依照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核定编制,任用环境教育相关人员,或社会聘用具有相关专业技能人才,形成环境教育核心队伍;

  ——制定员工发展长远计划,形成终身学习机制,定期提供国家公园常识、文化自然遗产知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解说教育理论、语言课程、礼仪、急救等方面的培训,提高解说质量;

  ——与国际解说协会、解说中国等相关机构建立合作,鼓励内部职员参与认证解说导游、遗产解说员、解说规划者、解说管理者、解说主持和解说培训者等各类职业认证;

  ——将志愿者作为环境教育的有力补充,建立志愿者环境教育项目基金,确保环境教育志愿者获得岗位所需的培训、劳保用品和教具,妥善安排适当岗位,分配工作时间;

  ——在环境教育宣传品、教育线路及课程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地藏族牧民意见,确保风俗文化方面解释无误、观点准确,避免对传统文化产生负面影响;

  ——鼓励社区居民接受环境教育项目,并积极吸纳其中积极分子,培养一批“牧民解说员”,在丰富环境教育队伍和内容的同时,使社区成员加强对本民族精神和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聘请生态环境、历史考古、民俗社会等各方面专家学者为国家公园荣誉解说员,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和培训;

  ——依托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组织环境教育科研团队,为环境教育内容提供科学支撑;

篇二:困难与出路:三江源国家公园从试点,设立到运行

  

  首届中国森林康养与乡村振兴论坛举办 12月10日,首届中国森林康养与乡村振兴战略论坛暨第 二届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森林康养促进会年会在浙江衢州举办。

  国家林业局总工程师封加平出席论坛开幕式。

  此次论坛期间,还举办了大型电视系列访谈节目“‘两山’

  路上看变迁,绿色中国十人谈”,第三批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 单位、全国森林康养试点县、全国森林康养试验区获得授牌。

  内蒙古大兴安岭东部发现国家一级保}户动物紫貂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1

  2月25日对外披露称,在当地乌尔旗汉林业局生态功能区检查站附近发现1只珍稀野 生动物——紫貂。内蒙古大兴安岭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生态科普宣教中心主任杨琨接受采访时认为,大兴安岭地区出现 紫貂,说明当地林区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生态环境正在 获得改善。

  三江源国家公园标准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12月27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田俊量说,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标准体系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建立三江源国 家公园技术标准体系,是通过标准化手段,解决三江源国家公园 范围内国内有关保护地标准的交叉重叠、空白空缺和矛盾冲突等 问题,实现统一化、规范化、系统化建设和管理。

  数字 国家林业局表示到2020年带动约≯ l 簟贫困人口增收 国家林业局近日印发《关于加快深度贫困地区生态脱贫工作的意见》,明确到2020年,在深度贫困地区,力 争完成营造林面积1200万亩,组建6000个造林扶贫专业合作社,吸纳20万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工程建设,新增 生态护林员指标的50%安排到深度贫困地区,通过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带动约600万贫困人口增收。

  黑龙江集体林权抵押贷款余额突破 涎 日前,记者从黑龙江省林业厅了解到,截至2017年10月末,全省集体林权抵押贷款余额1.05亿元,业务 覆盖16个县(市、区),受益农户565户,受益企业3家。黑龙江省林地总面积2609万公顷,有林地面积737 万公顷,有国际重要湿地数量8处。目前,林业职工年均收入2.侣万元。无论是生态资源保护,还是推动生态资 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都急切需要金融资金的支持。礤 CC绿色中国 7 

篇三:困难与出路:三江源国家公园从试点,设立到运行

  

  第8期 2017年3月 江苏科技信息 Jiangsu 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 No.8 March,2017 国内外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对三江源 国家公园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任建坤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西宁810007)

  摘要:作为我国重要生态屏障的三江源地区,有着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地位,具有巨大特殊生态 功能。据了解,三江源的环境治理已持续十余年,虽然生态退化有所遏制,但由于保护区范围内不同 名目的保护地重叠,管理上“九龙治水”的问题突出。文章在借鉴国外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的先进经验 与模式、吸取我国国家公园特许经营教训的前提下,提出了适合三江源国家公园实际情况的特许经营 措施与政策。

  关键词:三江源;国家公园;特许经营 1 国外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制度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第一个成立的国家 公园;同时,美国也是世界上国家公园数目最多的国 家。其悠久的历史和完善的特许经营制度,使美国国 家公园成为世界各国国家公园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公 园。因此,本节主要以美国国家公园特许经营为例,和中国国家公园特许经营进行比较分析,以此为三江 源国家公园特许经营提供更好的借鉴及启示。

  1.1特许经营政策 2O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国会进行了国家公园 管理机构特许法案的制定:国家公园体系内必须对特 许经营制度实行全面实施。20世纪9O年代末,美国 国会继而进行了《改进国家公园管理局特许经营管理 法》的通过,特许经营权转让方针、原则以及程序等得 以明确。

  1.2特许经营的相关规定 (4)实现游客对于公园享受度及使用率的优化。

  对于美国国家公园来说,其特许经营权授权的主 导形式即为公开竞标。投标者需要进行申请方案的 提交,且需要对3方面需求予以满足,分别为:(1)最 低特许费;(2)若与国家发展及保护原则不符,则由管 理部门进行否则;(3)受让人要对项目投资全部予以 负责,并实行必要保护手段与措施的提供。就国家公 园管理机构来说,在汇集提案之后,需要从多方面出 发实行对比与审核,例如服务价格、特许经营费以及 融资水平等,以此实现最佳提案的获取,并予以公告。

  公园管理部门在对经营者业绩与职责履行情况 进行考察之时,若发现受让人并未履行条款,且造成 公园及资源价值损坏的话,则有权实行合同的终止,并对特许经营权进行回收。

  出于对有效保护国家公园的考量,美国内政部授 权国家公园服务中心向公园内附带性商业活动征 费。所谓附带性商业活动,即为经由公园服务中心批 准,且在国家公园中存在固定商业设施设置的活动。

  该活动的起止时间均存在于公园之外,且公园中不存 在现金交易行为。此项费用的目标是为了对公同监 督成本予以弥补,在特许经营者方面,公园存在其进 行责任保险抵押的要求。

  1-3特许经营合同的缔结 就国家公园中的特许经营项目来说,必须建立在 特许经营合作签订之上。由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特许 就美国国家公园来说,其特许经营范围在公园核 心资源无关服务的应用方面存在局限,仅可实行此类 服务的提供和消耗,例如公园住宿、餐饮以及旅游纪 念品等经营,除此之外,对于经营质量、价格水平以及 经营规模方面,则需要对管理者的监管予以接受。在 特许经营合同中,对任何特许设施改进计划及服务进 授权,都是必须满足于核准计划需求与规律的,核准 公园特许经营权能够依据四方面进行明确,分别为:

  (1)对服务或是设施在公园中的公共享受与应用合理 性进行确立,且兼具享受功能,能够对公园外的服务 与设施无法对游客需求进行满足的现象予以确定;

  (2)服务或是设施提供方式,可对公园环境、价值保护 及资源保存等进行推进;(3)对于系统规划、选址、设 计与施工来说,均可对可持续原则及方式予以体现;

  经营合同来对标准合同语言进行核定。从特许经营 服务角度来看,存在依据特许经营权合同实行授权的 义务。通常来说,特许经营合同期限不超过10年,最 长可达到20年。该合同的修改只能够通过书面形式 实现。在对特许经营合同实行鉴定之后,要尽可能令 作者简介:任建坤(1989一),女,河北唐山,硕士;研究方向:政府经济管理。

  一28— 

篇四:困难与出路:三江源国家公园从试点,设立到运行

  

  作者:苏海红[1];李婧梅[2]作者机构:[1]西北政法大学;[2]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青海社会科学

  页码:109-118页

  年卷期:2019年

  第3期

  主题词: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社区共建

  摘要:通过建立国家公园与社区共建机制,可厘清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周边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使国家公园建设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和支持,有利于提升当地社区发展和公众对国家公园建设的认知和责任感。社区共建须从构建共享体系、新型城镇化、绿色发展模式、社会事业发展、社会参与体系、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着手,可通过设立社区发展基金、培育社区自我管理能力、加强科技保障等,统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与园区内外社区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篇五:困难与出路:三江源国家公园从试点,设立到运行

  

  资讯速递 中国明确至2020年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 《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正式对外公布,明确至2020年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区域总面积为12。31万平方公里,涉及治多、曲麻莱、玛多、杂多4县和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辖区域。

  规划明确,近期目标是至2020年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国家公园体制全面建立。绿色发展方式成为主体,基本 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 区。建立三江源国家公园有利于创新体制机制,破解“九龙治水”体制机制藩篱;有利于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筑牢国 家生态安全屏障;有利于处理好当地牧民群众全面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模式。 四川宜宾发现3万多株极度濒危物种“疏花水柏枝”

  近日,在宜宾市汀安县桐梓镇双江村长江河滩,发 现了一大片极度濒危灭绝物种——疏花水柏枝。经初 海南首个林业院士工作站揭牌成立 海南首个林业院 T 作站和海口市湿地保护丁程 研究开发中心近日在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正式揭牌 成立。院t:E作站成 后。将开展热带森林与湿地 步统计,被发现的疏化水柏枝有3万多株,是全国目前 发现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疏仡水柏枝种群。

  疏花水柏枝的根系发达,对河滩水位涨落带能起 到同土护岸和绿化的作用,对恢复长江生态环境和提 升长江沿线两岸风貌有着积极意义。疏仡水柏枝需要 态系统修复、热带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检测体系建设、林业科学数据平台建没及运行服务等方面的科研课题 研究,还将探讨我国热带地 生物资源的开发 保护,生态与经济之问的协渊发展途径。

  在鹅卵石和沙混合条件下,每年在水下休眠数月才能 长繁殖,是i峡库区水位涨落带一种特有植物,仅分 布于长江流域的四川I省、重庆市和湖北省。i峡大坝 海口市湿地保护1 程研究开发中心将利H]3s技 术、汁算机网络、空间数据库和=:维虚拟仿真等高新技 术.建立能够埘湿地空间和属性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查询、分析和应用,集知识、模型和决策于一体的海【]

  市湿地基础地理信息管理系统,从而为湿地的合理开 蓄水以后.疏花水柏枝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中同科学 院武汉植物研究所也确定其为极度濒危灭绝物种。后 相继在宜宾的南溪区、翠屏区、泸州、乐山等地被发现。

  发利用、可持续管理以及旱涝灾害预防提供决策依据。

推荐访问:困难与出路:三江源国家公园从试点 设立到运行 出路 试点 国家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