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最新日喻说文言文翻译,日喻文言文注释(七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1-31 18:35: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最新日喻说文言文翻译,日喻文言文注释(七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最新日喻说文言文翻译,日喻文言文注释(七篇)(全文完整)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日喻说文言文翻译 日喻文言文注释篇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生而眇者[1]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籥[2],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3],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选自《唐宋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注:[1]眇(miǎo):瞎一只眼睛,文中指天生双眼失明的瞎子。[2]籥(yuè):古代的一种竹制管乐器。[3]没人:能潜水的人。

1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扪烛而得其形 扪:抚摸

b.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 达:传达

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致:自然获得、得到

d.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务:致力、从事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扣盘而得其声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b.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c.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在阐述治学做学问所应有的态度。文章开头用双目失明的眇者为喻,指出当今不务学者正如眇者之求日一般,自己不曾痛下苦功钻研学问之道,而是依赖他人片面的见解,却就此而满足,这是极其错误的。

b.文章第4段,作者以没人一事设喻,强调做学问,要致道,没有捷径,不能速成。唯有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才是唯一的法则。

c.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除了赞赏、鼓励吴彦律有志于学外,更主要的是在揭露、批判社会上的士人如同眇者得日、南方之人学游泳一样,对学习马马虎虎,急功近利,不学而务求道的不良学风。

d.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说理形象生动,语言流畅亲切,没有板起面孔一味说教的味道。但是在轻松、风趣的后面,我们又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郑重与严肃。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达 者 告 之 虽 有 巧 譬 善 导 亦 无以 过 于 盘与 烛 也 自 盘 而 之钟 自 烛 而 之 籥 转 而 相 之 岂 有 既 乎 ?

20、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7分)

①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4分)

②夫没者,岂苟然哉!(3分)

参考答案:

16.b(知道、明白)

17.b(b项其代词,他们。前句指瞎子,后句指古之圣人;
a项而,前句连词,表承接,后句连词,表修饰;
c项于,前句介词,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后句比;
d项则,前句用在假设关系中,相当于那么,后句连词表转折,却。)

18.c(南方之人的说法错,应是北方之人。)

19.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20.①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的工作;
君子通过学习来获得他所追求的道。(肆1分,成其事1分,致1分。)

②那些会潜水的人,难道是随随便便学会潜水的吗?(岂1分,苟然1分。)

日喻说文言文翻译 日喻文言文注释篇二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籥[1],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2],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1]籥(yuè):古代的一种竹制管乐器。[2]没人:能潜水的人。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扪烛而得其形扪:抚摸

b.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达:通达

c.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既:尽,完了

d.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务:致力、从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扣盘而得其声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b.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c.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青,取之于蓝

d.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3.下列各项中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b.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c.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d.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4.本文主要要运用比喻论证方法阐述做学问所应有的态度,本文是如何运用的?请作具体分析。(4分)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4分)

(2)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3分)

(3)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附:参考译文

有一个生来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就向明眼人请教,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象铜盘。”说着敲击铜盘使瞎子听到了声音。有一天,瞎子听到钟声响,认为那就是太阳了。又有人告诉瞎子说:“太阳的光亮象蜡烛。”瞎子摸了蜡烛知道了形状。有一天,瞎子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又把它当作是太阳了。太阳与钟、籥差得远呢,但瞎子却不知道这三者的区别,是因为瞎子从未曾见过太阳而只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的缘故。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普通人尚未明白这个道理,这与瞎子不知道太阳没有什么差别。了解道的人要告诉别人什么是道,即使用巧妙的比喻去很好地开导,也并不比用铜盘与蜡烛的比喻来说明太阳的比喻的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世上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这样,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是(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而)自然得到的而不能强求的。”什么叫自然而然地得到?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的工作;
君子通过学习来获得他所追求的道。”不是强求道而是使道自己自然到来,这就是“致”的意思啊!

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这是因为天天与水为伴的缘故。他们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岁五就能潜入水里了。那些会潜水的人,难道是随随便便学会潜水的吗?一定是掌握了水的规律。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如果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也会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潜水的人请教怎样潜水的方法,按照他们说的方法到河里试着游泳,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于强求道的,其实都象北方人学潜水一样。

过去国家以讲究声律的诗赋考试择取人才,所以士人所学繁杂而不是立志学习儒家之道;
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知道要追求儒道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应试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日喻说文言文翻译 日喻文言文注释篇三

《食喻》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食喻

国朝尚书刘南垣公①,告老家居。有直指使②者,以饮食苛求属吏③,郡县患之。公曰:此吾门生,当开谕之。

俟其来款④之,曰:老夫欲设席,恐妨公务,特留此一饭。但老妻他往,无人治具,家常饭,能对食乎?直指以师命,不敢辞。

自朝过午,饭尚未出,直指饥甚。比食至,惟脱粟饭、豆腐一器而已。各食三碗,直指觉过饱。

少顷,佳肴美耘,罗列盈前,不能下箸⑤。公强之,对曰:已饱甚,不能也。公笑曰:可见饮馔原无精粗,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

直指谕其训,后不敢以盘飧⑥责人。

【注释】①刘南垣公:指曾任明朝尚书的刘麟。

②直指使:官职名。

③属吏:部下。④款:款待。

⑤箸:筷子。

⑥飧(sūn):本指晚饭,这里指饭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俟其来款之 俟:

(2)无人治具 治具:

(3)自朝过午 朝:

(4)直指谕其训 谕:

2.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刘南垣公曾在朝中担任尚书,后告老还乡,当他听说自己的一个学生做官以后常因

饭菜不合口味而责难部下时,他就出面开导,让其知错而改。

b.直指使食甘餍肥、挑剔饮食是因为他没有挨过饿,刘南垣公让他饿了一个上午,才

拿出粗食给他吃,他照样吃得很香甜。

c.本文人物描写非常精彩,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手法,寥寥几笔就将刘南

垣公的老成持重、直指使的年少轻狂刻画得栩栩如生。

d.这篇文章启示我们,从来没有吃过苦的年轻人,应该有意识地把自己放在艰苦的环

境里锻炼,这样有利于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以饮食苛求属吏,郡县患之。

(2)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

4.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刘麟教育学生的过程及结果,并对他的教育方法进行评价。(6分)

过程:

结果:

评价:

参考答案:

1.(4分)(1)等 (2)下厨张罗(或做饭 ) (3)早晨 (4)明白、悟出

2.(2分)(c)

3.(6分)

(1)(3分)对饮食特别讲究,百般挑剔,常因菜饭不合味责骂部下,郡县长官接待他都感到担忧。

(2)(3分)饥饿时饭菜易做易食,饱时饭菜难做难吃,美味也不易下咽啊。这是所处不同才这样的啊!

4(6分)过程:诚恳挽留直指使吃一顿饭,故意拖延时间,让直指使感到非常饥饿时,用粗粝的饭食招待他。当他吃饱后对着丰盛的美食再也无法下咽时,不失时机地开导他。

结果:直指使明白老师这样做的良苦用心,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后来再也不敢因为饮食而责难部下了。

评价示例:刘麟的教育方法非常独特,他巧妙地让学生亲身经历先挨饿再饱食的过程,自己悟出错误,然后虚心改过。这种方法比严厉批评或直接指出错误更容易让人接受。

日喻说文言文翻译 日喻文言文注释篇四

生而眇者[1]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籥[2],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3],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选自《唐宋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注:[1]眇(miǎo):瞎一只眼睛,文中指天生双眼失明的瞎子。[2]籥(yuè):古代的一种竹制管乐器。[3]没人:能潜水的人。

1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扪烛而得其形扪:抚摸

b.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达:通达

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致:自然获得、得到

d.士知求道而不务学务:致力、从事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扣盘而得其声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b.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c.士杂学而不志于道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d.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18.下列句子中省略成份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日(眇者)揣籥,以为日也

b.(人)以其言试之(于)河,未能不溺者也

c.昔者(朝廷)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d.(吴彦律)方求举于礼部,(苏子)作《日喻》以告之

19.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在阐述治学做学问所应有的态度。文章开头用双目失明的眇者为喻,指出当今不务学者正如眇者之求日一般,自己不曾痛下苦功钻研学问之道,而是依赖他人片面的见解,却就此而满足,这是极其错误的。

b.文章第4段,作者以“没人”一事设喻,强调做学问,要“致道”,没有捷径,不能速成。唯有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才是唯一的法则。

c.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除了赞赏、鼓励吴彦律有志于学外,更主要的是在揭露、批判社会上的士人如同眇者得日、南方之人学游泳一样,对学习马马虎虎,急功近利,“不学而务求道”的不良学风。

d.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说理形象生动,语言流畅亲切,没有板起面孔一味说教的味道。但是在轻松、风趣的后面,我们又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郑重与严肃。

20.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4分)

②夫没者,岂苟然哉!(2分)

参考答案:

16.b(知道、明白)

17.b(b项“其”代词,他们。前句指瞎子,后句指古之圣人;
a项“而”,前句连词,表承接,后句连词,表修饰;
c项“于”,前句介词,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后句助词,补足音节;
d项“则”,前句用在假设关系中,相当于那么,后句连词表转折,却。)

18.b(北方之勇者)以其言试之(于)河,未能不溺者也。

19.c(“南方之人”的说法错,应是“北方之人”。)

20.①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的工作;
君子通过学习来获得他所追求的道。(“肆”1分,“成其事”1分,“致”1分。)

②那些会潜水的人,难道是随随便便学会潜水的吗?(“岂”1分,“苟然”1分。)

日喻说文言文翻译 日喻文言文注释篇五

日喻说文言文

〔宋〕苏轼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有一个生来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就向明眼人请教,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象铜盘。”说着敲击铜盘使瞎子听到声音。有一天,瞎子听到钟声响,认为那就是太阳了。又有人告诉瞎子说:“太阳的光亮象蜡烛。”瞎子摸了蜡烛知道了形状。有一天,瞎子摸到了管乐器籥,又认以为是太阳了。太阳与钟、籥差得远呢,而瞎子却不知道这三者的区别。这是由于瞎子从未见过太阳而只是听人说说的缘故。

抽象的道理比起太阳来要难见得多了,而普通人尚未明白它,也与瞎子不知道太阳没有什么两样。了解道的人要告诉别人什么是道,即使用巧妙的比喻去很好地开导,也并不比铜盘与蜡烛的比喻更形象。从铜盘到钟,从蜡烛到籥,一个譬喻接着一个譬喻地形容变化,这还有尽头吗?所以世上讲道的人,有的是就其看到的来解释道,有的是没有见过道而主观猜想它,这两者全都是求道的弊病。然而道是永远不可求得的吗?我说:“道是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到而不可以强求的。”什么叫自然而然地得到?孙武子说:“善于用兵的人能使敌人自投罗网,而不陷入敌人的圈套。”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工艺人在作坊里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而得到道。”不去强求而自然而然得到,这就是致的意思吧!

南方多善于潜水的.人,这是因为天天与水为伴的缘故。他们七岁就能趟着水走,十岁就会游泳,十五岁就会潜水了。那潜水的人难道是随便学会潜水的吗?一定是掌握了水的规律。天天与水打交道,那么十五岁就可以熟悉水性。从小不接触江河湖水的人,即使过了三十岁,连看到舟船也会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会潜水的人请教了怎样潜水的方法,照着潜水人的讲解而到河里去试着游水,却没有一个不遭没顶之灾的。所以凡是想不学习而一心求道的,其实都象北方人学潜水一样。

过去国家以诗赋考试录取士人,士人所学繁杂而不崇尚儒道;
现在用经义考试录取士人,士人明白要追求儒道却不肯专心学习。渤海人吴彦律,是位立志勤学的人,将去礼部应试,我写了《日喻》以勉励他。

日喻说文言文翻译 日喻文言文注释篇六

日喻说节选文言文翻译

〔宋〕苏轼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翻译

有一个生来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就向明眼人请教,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象铜盘。”说着敲击铜盘使瞎子听到声音。有一天,瞎子听到钟声响,认为那就是太阳了。又有人告诉瞎子说:“太阳的光亮象蜡烛。”瞎子摸了蜡烛知道了形状。有一天,瞎子摸到了管乐器籥,又认以为是太阳了。太阳与钟、籥差得远呢,而瞎子却不知道这三者的区别。这是由于瞎子从未见过太阳而只是听人说说的缘故。

抽象的道理比起太阳来要难见得多了,而普通人尚未明白它,也与瞎子不知道太阳没有什么两样。了解道的人要告诉别人什么是道,即使用巧妙的比喻去很好地开导,也并不比铜盘与蜡烛的比喻更形象。从铜盘到钟,从蜡烛到籥,一个譬喻接着一个譬喻地形容变化,这还有尽头吗?所以世上讲道的人,有的是就其看到的来解释道,有的是没有见过道而主观猜想它,这两者全都是求道的弊病。然而道是永远不可求得的吗?我说:“道是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到而不可以强求的.。”什么叫自然而然地得到?孙武子说:“善于用兵的人能使敌人自投罗网,而不陷入敌人的圈套。”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工艺人在作坊里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而得到道。”不去强求而自然而然得到,这就是致的意思吧!

南方多善于潜水的人,这是因为天天与水为伴的缘故。他们七岁就能趟着水走,十岁就会游泳,十五岁就会潜水了。那潜水的人难道是随便学会潜水的吗?一定是掌握了水的规律。天天与水打交道,那么十五岁就可以熟悉水性。从小不接触江河湖水的人,即使过了三十岁,连看到舟船也会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会潜水的人请教了怎样潜水的方法,照着潜水人的讲解而到河里去试着游水,却没有一个不遭没顶之灾的。所以凡是想不学习而一心求道的,其实都象北方人学潜水一样。

过去国家以诗赋考试录取士人,士人所学繁杂而不崇尚儒道;
现在用经义考试录取士人,士人明白要追求儒道却不肯专心学习。渤海人吴彦律,是位立志勤学的人,将去礼部应试,我写了《日喻》以勉励他。

拓展:《日喻说》阅读答案

日喻说

苏 轼

生而眇者[1]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籥[2],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3],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选自《唐宋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注:[1]眇(miǎo):瞎一只眼睛,文中指天生双眼失明的瞎子。[2]籥(yuè):古代的一种竹制管乐器。[3]没人:能潜水的人。

1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扪烛而得其形 扪:抚摸

b.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 达:通达

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致:自然获得、得到

d.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务:致力、从事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扣盘而得其声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b.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c.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d.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18.下列句子中省略成份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日(眇者)揣籥,以为日也

b.(人)以其言试之(于)河,未能不溺者也

c.昔者(朝廷)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d.(吴彦律)方求举于礼部,(苏子)作《日喻》以告之

19.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在阐述治学做学问所应有的态度。文章开头用双目失明的眇者为喻,指出当今不务学者正如眇者之求日一般,自己不曾痛下苦功钻研学问之道,而是依赖他人片面的见解,却就此而满足,这是极其错误的。

b.文章第4段,作者以没人一事设喻,强调做学问,要致道,没有捷径,不能速成。唯有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才是唯一的法则。

c.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除了赞赏、鼓励吴彦律有志于学外,更主要的是在揭露、批判社会上的士人如同眇者得日、南方之人学游泳一样,对学习马马虎虎,急功近利,不学而务求道的不良学风。

d.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说理形象生动,语言流畅亲切,没有板起面孔一味说教的味道。但是在轻松、风趣的后面,我们又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郑重与严肃。

20.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4分)

②夫没者,岂苟然哉!(2分)

参考答案:

16.b(知道、明白)

17.b(b项“其”代词,他们。前句指瞎子,后句指古之圣人;
a项“而”,前句连词,表承接,后句连词,表修饰;
c项“于”,前句介词,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后句助词,补足音节;
d项“则”,前句用在假设关系中,相当于那么,后句连词表转折,却。)

18.b(北方之勇者)以其言试之(于)河,未能不溺者也。

19.c(“南方之人”的说法错,应是“北方之人”。)

20.①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的工作;
君子通过学习来获得他所追求的道。(“肆”1分,“成其事”1分,“致”1分。)

②那些会潜水的人,难道是随随便便学会潜水的吗?(“岂”1分,“苟然”1分。)

日喻说文言文翻译 日喻文言文注释篇七

文言文比较阅读附答案

(一)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日: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日: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尝从日者①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方劝必揆②诸义而后发。家贫,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

(二)

李德辉,字仲实,通州潞县人。适岁凶,家储粟才五升,其母舂蓬稗、炊藜苋而食之。德辉天性孝悌,操履③清慎,既就外傅④,嗜读书,束于贫,无以自资,乃辍业。年十六,监酒⑤丰州,禄食充足,甘旨,有余则市笔札录书,夜诵不休。已乃厌糟曲,叹曰:志士顾安此耶!仕不足以匡君福民,隐不足以悦亲善身,天地之间,人寿几何,恶可⑥无闻,同腐草木也!乃谢绝所与游少年,求先生长者讲学,以卒其业。

【注】①日者:以占侯卜筮为业的人。②揆(kuí):揣度。③操履:操行。④外傅:老师。⑤监酒:监管制酒。⑥恶可:怎么能,如何能。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如是者凡更三师(更换) b. 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亲身)

c. 有余则市笔札录书(购买) d. 隐不足以悦亲善身(值得)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4分)

a.然遭世乱,且贫无书 北山愚公,年且九十

b.因请寓宿,手抄归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c.嗜读书,束于贫 货恶其弃于地也

d. 仕不足以匡君福民 诚宜开张圣呼,以光先帝遗德

3.用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

②乃谢绝所与游少年,求先生长者讲学,以卒其业。

4.许衡与李德辉在志趣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d

2.b d

3.①②

4.许衡与李德辉两人的.家庭都很贫困,但他们都喜欢读书且胸有大志。许衡抄书而读,又善于思考提问,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科举及第;李德辉抄录书籍,读诵不息,又谢绝与朋友的交往,专心求教,立志于做一个为国效力、造福于民、孝顺父母且有修养的人。

推荐访问:文言文 注释 翻译 最新日喻说文言文翻译 日喻文言文注释(七篇) 日喻文言文阅读